自序
遇见不必恨晚
成语“相见恨晚”指两位知己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意气相投,可惜相识太晚。这个“恨”字很出彩,既有对客观的无奈,更有主观的遗憾。
“遇见”则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风景,当然也可以是同“相见”是人与人,时遇见人和事,还有风景。是的,我是在说摄影。摄影的过程首先要“遇见”,之后才是按下快门、记录成像。
我把“遇见”与摄影相联系,是十几年前我爱好摄影之后。与各位摄影“发烧友”一样,我当年对摄影的热度不低,逢山拍山,遇水拍水,见人拍人,热情似火,不问东西,成群结队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四处寻美,相机常新,镜头一堆,自信满满,自我陶醉,快门不停,照片成赘··
然而,这个刻意“遇见”的热度很快就降了下来。一方面是我后来开始尝试显微摄影精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渐渐体会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审美疲劳过程。这些因一腔热情而拍摄的“好看”照片,很快便有了一种“似曾相识”又“相见恨晚”的复杂感觉,这些经过千辛万苦拍回来的图片,加点儿“后期”,看上去不错,但类似的图片在网络上已有一堆,而且拍得更好。去哪儿,拍什么,感觉都是慢半拍的“后来者”,那么这些图片除了自娱自乐的糖水甜蜜之外,它们的意义究竟何在呢?这种怀疑慢慢变成一种自我否定,就像一种好吃的食品吃伤了之后的感觉,“发烧”变成了“拔凉”,有好一阵子不想动相机。
从 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开始,人类社会经历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视觉革命。有人甚至将摄影术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与印刷术相提并论。摄影在人和现实之间建立了某种接近于真实的视觉替代联系,这种替代帮助我们实现了多种从未有过的视觉抵达和感动。通过影像,我们可以见到未曾谋面的历史名人雅士,欣赏人迹罕至的奇特风光。当然,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像表达形式,摄影在纪实叙事、风光人像、艺术创意等方面的专业应用和探索更是不断发展、不断革新。通过一段学习和思考之后,自己对摄影的认知渐渐变得理性,拍摄实践也不再跟风猎奇、追光逐影,而是更为平实、走心,更加关注身边的场景、熟悉的事物和内心的感动。重新回望十几年来一路拍下的影像,从中也能找到不少惊喜,甚至还有当时视而不见的“新感动”。“遇见”其实是一种缘分,拍下更是难能可贵只是从“刻意遇见”到“有缘相遇”的转变,才是这一路走来的心得和进步。做任何事情,充满激情与热情难能可贵,但遇到困惑和迷惘时的思考纠错、持之以恒则更为重要。
法国摄影师爱德华布巴曾经说过:“摄影师其实就是那个什么也没找到的人,可是他总是保持希望到最后一刻。这种希望激励着他,使他能坚持下去。摄影家能保持年轻,是”我虽不敢自诩为摄影师,但因为他们一直到最后一刻,还希望能拍出一张成功的照片。作为摄影爱好者,的确有这种心得。本影集将大致以时间顺序整理我过往拍下的影像,组成二十一个图像叙事单元,每个单元的作品有多有少,单元内也有先后时间跨度,以“行摄记录”的方式汇集成册,希望让图像讲故事,有些单元和图片附有我简短的文字叙述。这本影集中,有山水风光、人物肖像、人文街拍以及弄影炫技等等,很难简单梳理归类.是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思、所记。歌德曾这样说过:“人并不聪明,划出了很多界限,最后靠爱,把它们全部推倒。”是的,就是靠对摄影的热爱,让我把这些不同类别、且没有逻辑联系的图像放在了一起
摄影可能就是一段发现的旅程,遇见并拍下来,才可能成为一次次心灵的捕捉。无论是刻意跟风,还是偶然相遇,拍下的“心动”瞬间总值得纪念。
遇见不必恨晚。
李铁军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学教授。曾仟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委会主委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主委和口腔医学教育专委会副主委等职。
李铁军教授业余爱好摄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北大口腔医院系列作品欣赏:
住在北大口腔医院附近,除上班方便,还可以随时用相机捕捉她的动人瞬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日昼夜,十二时辰,朝霞夕照,日和月明,云卷云舒,雨雪倩影。我很庆幸我家的晾台,是观察点,也是拍摄点。把这组记录北大口腔医院主体建筑的照片收集入册,希望说明长期关注拍摄对象的重要性。离得近,又经常拍,才会拍出不一样的精彩。
——李铁军